|
漕河泾实现科创模式蜕变 |
|
|
|
地跨上海徐汇、闵行两区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是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于一体的开发区,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公司制管理的开发区。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漕河泾开发区一直位列第一梯队,其中科技创新指标一直位列前五。 截至2016年年底,开发区共有中外高科技企业36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800多家,82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136家高科技企业。对标国际著名科技创新中心,优化科创载体结构,完善科创服务体系,漕河泾开发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成功推动开发区由产业园区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漕河泾科创模式”。 加速创新要素集聚 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建成了覆盖技术转移、项目培育、企业孵化、企业加速的创业服务链,共有孵化器1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家),在孵企业686家;截至2016年年底,已累计孵化企业3029家,孵化企业毕业率89.2%。 同时,开发区面向园区科技企业建立和培育了一支由635名通晓各项科技政策、熟悉科技项目的企业专员组成的科技联络员队伍,全年组织各类专场培训超过50场。开发区还成立了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14个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成立于200年的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坚持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方式,已累计为园区企业投放资金11.02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 漕河泾开发区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推动产业转型。在保持电子信息这一主导优势产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服务、软件信息、金融、现代商贸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地区“一部三中心”(总部、研发设计中心、运营结算中心、管理服务中心)项目。 不仅如此,开发区还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设计、核电、生物医药等“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基地;同时,在本部区域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在浦江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联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近10年,开发区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有业内专家表示,开发区推进创建科创中心的举措成功破解了企业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使开发区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了更高效益,让全国知名的产业高地进一步释放了创新活力。特别是产业发展生态与服务体系的打造要先于创新要素的集聚,完善科创项目孵化培育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发挥了开发区的品牌影响力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对其他开发区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漕河泾开发区还坚持“飞地拓展”,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与开发区所在行政区联手,探索“市区联动、区区合作”机制;与当地政府携手,探索“跨区共建”机制。“开发区公司制管理模式具有机制灵活、运行高效、更加贴近企业和市场的优点,但开发区总公司不是行政机关,没有全方位的行政管理权,综合协调能力不强,因此,加强与市各委办局以及所在行政区的联系与合作至关重要。”漕河泾开发区总工程师韩宝富说。“市区联动”是开发区总公司加强与上海市商务委、科委、经信委、发改委、规土局、财税局、环保局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推进园区外资引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土地开发、市政建设、环境保护等事务,形成了机制,共同推动开发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区区合作”则是开发区与所在行政区在招商引资、财税落地、区域管理等方面紧密协作,形成了良好的开发区与地方政府全面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创新合作关系。 韩宝富说,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按照“统一品牌、跨区布局、多点联动、协同发展”的模式,在上海闵行浦江、松江新桥、奉贤南桥、普陀桃浦、金山枫泾、青浦赵巷、浦东临港、康桥外高桥,以及浙江海宁、江苏盐城、贵州遵义设立了分园区,形成了“一区九园三分区”的发展格局。 分园区多采用“跨区共建”机制,在当地政府认可漕河泾开发区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品牌内涵的基础上,总公司与当地政府共同投资,成立项目公司,对新的园区或地块进行开发建设和招商运营,形成全方位、紧密型的园区合作机制。 除了以资本为纽带的重资产合作以外,漕河泾开发区也在探索轻资产品牌输出的“跨区合作”机制。今年,通过输出漕河泾双创品牌,漕河泾开发区与广西柳东新区建立了跨区合作关系。
|
|
|
|
|
|
|
|
|
|